“互聯網+”是企業創新最強勁的驅動力
在宏觀經濟研究中,有一個著名的理論,研究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,會出現增長的停滯——“中等收入陷阱”理論。該理論其實是一個研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特定用語,與一個行業、一個國家的收入沒有特定關系。其原定義為: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,由于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,而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,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。
一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過程中,既不能重復又難以擺脫以往由低收入進入中等收入的發展模式,很容易出現經濟增長的停滯和徘徊。
進入這個時期后,由于“路徑依賴”和“思維慣性”,經濟快速發展積累的矛盾集中爆發,原有的增長機制和發展模式無法有效應對,由此形成系統性風險。在此階段,經濟增長容易出現大幅波動或陷入停滯。
將此理論引入到傳統產業轉型分析,意圖旨在說明:當傳統產業發展達到一定階段之后,原來依靠的經濟增長方式將會失去動力。要擺脫對傳統要素的依賴,避免進入“中等收入陷阱”,就要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,而“互聯網+”剛好就是“創新驅動型”最大的驅動力。
阿根廷等拉美國家因為昨天的“解決方案”形成了路徑依賴和難以解決的慣性屏障,造成了今天的“陷阱局面”,錯失了發展機遇期。
在工業化初期實施進口替代戰略后,未能及時轉換發展模式,而是繼續推進耐用消費品和資本品的進口替代,即使在上世紀70年代初石油危機后,還是維持“舉債增長”,使進口替代戰略延續了半個世紀。而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則因國內市場狹小,長期實施出口導向戰略使其過于依賴國際市場需求,極易受到外部沖擊。
一個國家都如此,何況一個企業一個人,我們往往不愿意割舍過去的成功與光榮,最愿意走自己的路,但是卻陷入了“路徑依賴”和“思維慣性”,用已知去預測未知,進入了轉型的陷阱。
互聯網對通訊技術的最大突破,就是它不是單向的了,它是雙向的,通訊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結合,實際上它就是24個小時,時時處處萬物互聯,無時不在連接,給傳統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破壞性顛覆作用。當一臺智能手機的運算能力超過當時美國登月飛船的運算能力,當一個手機節點能夠連接萬物的時候,你又怎么去認識這個即時力量對產業體系的變革起到的催化作用。
延續性創新保持領先地位,并不會對市場格局產生重大影響;所有新技術的跟隨者都能和領先者保持一樣的出色。格力出了一款好空調,海爾能繼續跟上;海爾推出一項新的冰箱技術,海信立馬能跟上。
但是對于移動“互聯網+“所帶來的破壞性創新,你會發現你對這一市場幾乎一所無知;傳統廠商,在強大線下資源的優勢之下,放棄傳統渠道的阻力巨大;虧損賣產品,商業模式布局不足——入佛門六根未凈,下地獄狼心不足,進入了兩難的局面。
但是偏偏一些邊緣化的互聯網基因企業,嘗試過用論壇賣手機,還主要針對對手機發燒的屌絲們;先行者在悄然不息中建立了巨大的先發優勢,而且建立了難以模仿的優勢,讓傳統企業措手不及、節節敗退。
這種巨大的優勢難以在傳統經濟時代重新追趕。可以付給賣場更多入場費,來進攻渠道;可以把店面裝修更好,來提高形象;可以模仿一樣的菜品,來提高產品競爭力;可以挖掉對方的技術人員,開發新的專利。
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完全不一樣。你的用戶一天只有24小時,除了吃飯睡覺,不可能關注幾十個發燒友的論壇,還要產生內容。用戶的大部分朋友都在微信上晃悠,不會在其他社交媒體上浪費太多的時間。
當聚集了一批粉絲,互聯網新興企業給傳統企業留下的就是大量的壁壘。隨著互聯網集聚的消費者越來越多,遷移數量越來越多,留給線下的傳統消費者越來越少,最后吞噬了沒有轉型的傳統企業。
企業于是在“自生”、“自滅”、“自宮”、“重生”中完成了一輪輪涅槃。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化。這種變化正在呈數量級別的倍增,已經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變化頻度。
顛覆性技術徹底改變原有的產業形態、原有的組織模式。但是這些技術,對于一個產業而言,不僅是先進技術,而是讓技術形成產業,為社會、為家庭、為個人提供舒適的生活,快捷的服務,對整個傳統產業的顛覆。
技術到產業,就是從新興技術到新興產業的轉變過程。但是傳統企業們,如果逃不過路徑的依賴和思維的慣性,可能就不會這樣熱衷于創新。
熊彼特早就說過,創新就是創造性的毀滅。實際上就是新技術、互聯網、移動互聯技術對傳統產業創造性的毀滅,“互聯網+”才是傳統企業進化的正確道路,否則就如同當年的柯達,并非看不到數碼技術的威脅,只不過他對現有技術的利益包袱太大,無法從自己的路上走出。
你可以繼續延續你的道路,可以遠遠眺望“互聯網+”,沿著思維慣性和路徑依賴可以走下去,但是會掉進別人挖的坑,然后悄然無息的被他人給淹沒,被市場和世人逐步忘卻。